『 在祖先的土地上,編織著另一種可能的夢想』藏區社會企業Norlha 犛牛毛工坊拜訪後記




當我們好不容易來到位於海拔3200公尺的甘肅甘南,開始找私家車前往Norlha仁多瑪村,問了半天竟然有一半的司機從沒聽過這地方,另一半則不願意去。

他們的答覆往往都是:『路太爛了,不好走!』

我們好不容易透過當地一家藏式用品店老闆找到人願意開車前往,我忍不住懷疑,一個專門提供歐洲高級品牌圍巾的氂牛毛工坊怎麼會在一個這樣封閉偏遠的地方?

但是當我們一問司機他是否知道Norlha這個工坊,他說:當然知道,我媽媽以前就在那工作! 我終於比較篤定Norlha 不是一個傳說中的海市蜃樓。

當我一抵達那矗立在寧靜村落中藏式建築的工坊,井然有序的染房,轉線,結穗,織圍巾,織布,手工牛毛氈,機器牛毛氈,130位藏族村民在裡面各司其職,跟一般大量製造的大型工廠不同,他們不是大型機械下的小螺絲釘,只靠速度換取微薄金錢的血汗工廠,他們微笑著,親自經手的是一件又一件令你驚呼也值得他們驕傲的作品。這些教育程度不高的村民們,分工負責製作,倉庫管理,顧客管理,預算編制等等。當我忍不住先買了一條氂牛毛氈,一位當地工作人員帶著藏族人特有的謙和的笑對我說,這條是樣品,他去查一下庫存,等會兒拿一件新的給我,詢問了我之後旅行的方式,然後告訴我需要好好幫我包裝才不會被弄髒了。

這位創辦者也是剛滿三十的Dechen,安靜內斂,交談時低調但又透露著她的體貼。她帶著我們看著這些兼具手工特色的美麗織品,一邊交代人準備我們的午餐。

因為母親是美國的人類學家,父親是藏族,從小在美國受教育長大的她,直到大學畢業因為母親Kim的一句話才來到甘肅的藏區,母親說:你的人生要做有意義與有意思的事,不要過著只是上班下班回家的人生。 剛從電影系畢業的她其實發現大部份的美國人也只是過著讀書,上班,想賺大錢,買房子的人生。我對母親說,我也想啊,但我不知道要做什麼呀!母親丟了一個瘋狂的主意:你何不幫我到藏區好好研究氂牛毛呢?研究織品二十多年的母親,一直認為這世界上最好的三種毛是:山羊毛,駱駝毛,氂牛毛,但是如今只有氂牛毛還沒有被好好開發利用。母親給了她一張可以去拜訪的藏族家庭名單,剛畢業的她就這樣出發了。

這七年來,她經歷過拜訪的當地人都不看好她想做的事,只有一位說,一定可以的,另一位則反對最力,不斷的告訴她,她一定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但是反而她看出反對最用力的那一位是她渴望合作的對象。我好奇的追問原因,她回答:『只有認真思考過困難的人,才有可能克服困難!』而且她看到他雖然只是個牧民,從未受過教育,但是對於學習的渴望卻非常深, 想到在藏區還有許多這樣的人,更讓她堅定了想做犛牛工坊的事業。後來這位名為東軻的牧民也是第一個支持與加入她的夥伴,我問是什麼讓他下定決心,她說:『我想是因為他也很想相信這件事是可以成功的,而且他很有洞察力,他已經感受到牧民的生活面對現代化的力量與草原沙化的問題,已經快要來到了盡頭。』

我找機會跟現在已經變身成為產品部經理的東軻聊聊,他戴著一頂牛毛氈做的牛仔帽,是正在研發中的產品,戴在他們藏族人身上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沒想到我才開口,他便熱情的說:『你好,我很喜歡台灣,我從來沒見過台灣來的人。以前我不會說中文,一句也不會,連藏文也不會寫,但是現在我可以寫了,只可以說一點中文,都是來這裡後才學的。』我發自內心的讚美他已經說的非常好了,他十分誠懇的力邀我去他家坐坐。後來我看到他以前是牧民時的照片,更是震撼不已,那活脫像是兩個不同世界走出來的人。

中午時,我們跟Dechen一起在辦公室吃著員工午餐,我驚訝於這是我們在藏區旅途中吃到最營養美位的一餐。她說,嗜辣又重油的員工一開始都會抱怨,太沒味道了,但是她說,要習觀這個的味道!她還提起,她發現員工們常常生病,後來請營養師過來研究後,營養師建議她要給他們補充多種維他命,她半信半疑的照做了,『結果生病的人真的減少許多,我不得不相信。』

她曾經帶著創始團隊中的員工一起到柬埔寨學習造絲技術四個月,這些第一次做飛機,第一次出國村民們又興奮又害怕,後來又到了尼泊爾學習六個月的紡織。2005年一開始他們找人投資,但是投資者要求兩年必須回本,楊措與母親思考後覺得他們深知這是需要時間來成長的事業,最後決定拿自家的錢投入。但是也因此當地人更加信任他們,因為這代表他們的破釜沈舟的決心。而曾經在收了第一匹氂牛毛卻找不到願意幫忙梳毛與清洗的工廠,Dechen沮喪的打電話給遠在美國的媽媽,媽媽在電話中說:『趕快去買最貴的衣服與皮包,找人幫妳做好頭髮,裝扮成某種重要人士身邊秘書的樣子再去拜訪一次,中國很吃這一套!』結果這次她果真成功了。

直到第五年,他們所收的牛毛絨在做成圍巾後仍有70%較粗的部份不能用,楊措的母親Kim一直覺得這樣的浪費太可惜,但是卻又找不到解決辦法。有一天他在一家咖啡廳,抱了一疊雜誌來配咖啡,結果居然讀到一個在做毛氈機器的公司,她立刻開始跟他連絡,兩人立即透過無數的信件與skype,討論最適合犛牛毛毛氈的機器應該怎麼製作才好,/同時又在美國家裡設了一個毛氈機器研究的工作室,最後在機器終於運到Norlha開始運作後,他們仍不斷討論如何改善,來因應高原氣候以及氂牛毛太短的特性,Kim不斷的寄藏區美麗的照片過去,不停的呼喚他:親自走一趟吧!就在他準備要成行前,卻意外發現得了癌症末期,在很快的時間內就過世了。現在這個機器解決了另外70%牛毛的問題,但是這機器的發明者卻遺憾的未能看到這一切,Dechen說:他不只是個合作夥伴,也是我們重要的朋友,這個失去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Dechen跟母親的分工非常有趣,Dechen在當地管理工坊,Kim負責研究與行銷。我笑說:Kim聽起來像個很瘋狂的人! 居然會要自己的女兒不要去上班! Dechen說:她很有創意,
對於古老的紡織與布料充滿研究精神,但也樂於擁抱現代科技,犛牛氈機器就是她努力的結果,不過當我媽媽在工坊時,真是天下大亂,而我自知比較適合管理。

而現在他們最大的客戶是歐洲的時尚品牌,但是當別人的代工,仍有許多問題,流行瞬息萬變,某一年他們下了大量訂單,但隔年可能什麼都沒有,『但是我因為他們下訂單而多聘的人,隔一年沒訂單了難道就要他們走路嗎?』加上每次將產品運到歐洲,然後又大部份被運回了中國,因為中國是奢侈品牌的最大市場。所以何苦這樣繞道而行呢?所以他們思考著未來要成立自己的品牌,不過Dechen認為她必須專心把現階段的任務達成。成立自己的品牌是下一階段的事,畢竟成立品牌需要公關與行銷人才,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犛牛千年來是藏民生活中的全部。他們可以家無長物,居無定所,就是為了犛牛需要的草不斷遷徙。但是普通藏族人家單純靠放牧,生活並不寬裕。與此同時,犛牛絨只能輕輕用手採集,以免驚動犛牛,量又不大,收購價格低而常常被牧民們放棄。Dechen說:『光只是販售氂牛毛無法改變他們的生活,必須要教他們把原料化為有價值的物品,擁有穩定的工作,才能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況,因為犛牛是他們唯一有的事物,而氂牛絨又短又細,要製造它非常困難的事,所以你必須住在這裡,耐心的教導他們。』

也許因為這極端的地理氣候環境才使得西藏的文化仍舊保存了下來。而以游牧生活為核心的生活如今開始鬆動,現代藏族年輕人的夢想是在少有私人企業的藏區裡謀得穩定的公職,也有些嚮往到大城市裡闖蕩一番,但30歲的Dechen正是為了離開那樣的生活,而來到了藏區,伴隨他們走過現代化的進程,又不失去傳統和自然的關係,提供他們放牧之外有尊嚴的就業選擇。

天黑之後,我有重回工坊,想在多看一眼這個蒼茫大地上仍舊發著亮光的工坊,見到有些人繼續工作,因為冬季快到了,是圍巾熱銷的季節。周圍仍是沒有盡頭的草原,或一些突起的大石點綴著的延綿大地,誰想到有一群人,在這樣生活與努力著,編織著他們的祖先遠遠無法想像犛牛毛也可以做成的美麗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