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牧人藏區創業分享會"前要開口分享的志工先寫下覺得現場口語很難表達的一些思緒]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大家坐著


海拔平均三千五以上,隨著外在環境,便同偵測並移植那種隨時都可能風起雲湧的高原氣候,細微的電波滋滋跳動,雙頰在那之後也漸漸染紅。抵達當天是R跟T開著轎車接待,R的面容與還沒來之前提及的那個名字會合了,一起搬完行李先行離開,留下T招呼簡介著未來的客廳及房間,是個很舒適望去成都IKEA滿室的溫馨小窩,據說不久前,這才從傳統藏式的佈置整頓過來,(而在我準備離開之際,再被擺設成穿梭之間可臥可躺的藏式沙發、烤火爐、暫披著絲質黃蓋布的神像,並列的是銀色科技感冰箱、能烘手腳取暖兼煮火鍋的電磁爐、放滿藏漢書籍外加幾張文青式的特寫藏臉譜明信片窗台、放著瓶瓶罐罐保養用的鞋櫃平面、一些對我們來說是進口對他們來說是本地產的、還有零食、泡麵、沖泡式咖啡、香飄飄、以及圍繞WIFI等),T邊繞起毛線邊好奇我們初到的遊歷,也擔憂一路風塵的身體,L有點高反,恍神在掉進謎樣的洞的頸枕,我也打算補眠一陣,晚上吃的是賣煲仔飯那間的沾餃。



想當時假裝跟上但實則跟不上的調適。就這樣到了嗎。腦之海往往比地理來得遙遠、來得難以穿越。於是先學著安身。生活品質跟生理需求是一條直接的線,之外的,顯得多餘累贅。天天拿捏要飲入體內的、清潔排泄的,養成外出提水、借水或去一趟好歹確認沒水的日常功課,不論看起來是清透還是一貫黃污沙粒居多,喝的得濾過燒過、用的擺往廁所排列分類,至少每週五是比較公認的洗澡日,縣城有專門向外開張的,也有那種家庭式賺點貼補的,生意水好像從來不見斷過,不過是量多量少、以什麼流瀉比例甚至是關於恆溫控制的那個「恆」落點在哪裡,各家不一,只能以身為度的衡量這個渴望很久又害怕被傷的東西,那個小澡間往往都讓我在情緒比實體早洗上更多回的三溫暖,倘若幸運,隨著板手開關明快的調度就使水溫持平也是有的,那麼,在稍後的晚餐,及未來兩天的休假,心情也會加乘進原先因清洗就很高興的狀態,跳躍奔放起來,雖然洗完就會立刻髒,那些逆著倒數計時來增長的皮屑、汗垢、頭皮的油脂,你也一清二楚,可好像就是因為這樣,變成某種神秘的設定,洗就是為了髒,髒了就再洗。有天,C在木工完事後,如同挪出一個空間說「嗯~這樣洗澡才有點意思吧。」。

隨時都能斷電,面對電的時效、電的規律、電的狀態、電的區域得失心切勿過重,不規則的變化賦予人長出新的能力,待在未知而恆變中的安定。起床刷牙需要用到熟煮的水,抑或是想混合冰水裝盛杯溫水,你會發現、洗完澡舒服了外帶串串香剩的便是大快朵頤之時,你會發現、下班返家壓下按鈕不知從何失電的你會發現等等,實際的方式是,享受黑暗,融入那即將應運而生的投射及訣竅,事情減少預期,心理也降低過於執著的準備。大概是村莊內的民族及仍然維繫的遊牧傳統,讓他們不因此大驚小怪,更不會有人抗議,因為對他們來說,這種配給系統的民生資源多發生在他們的生命歷途中或歲數後段,取用於天然流動之間還比較合情合理;也因為這樣,若是手指過慣敲打鍵盤者,在藏區大約會比較辛苦,裡頭(對我們)有太多變卦又或者指得是這原本的韻律,其與透過現代發展出的需要與互動是兩回事,就是現場,面對面解決檯面上的問題,同時看清楚異文化中屬於檯面底下的邏輯、醞釀及形成,或是中間沒有接妥的那條溝,就是在這、個、當、頭、發生的事情你要解決它,以一個沒有依賴網絡、沒有資料庫、沒有什麼借力使力這回事的方法去讓自己動起來。

隨著季節更迭要學的也隨之轉變。寒冬前夕要有禦寒、保暖的技能。得看著比較會升火的前人們做,然後試著練習,有趣的是,只要是不同人,就各保有一組密碼,對這個圈圈世界總有個人獨道的見解與寄託,以致於發展出多種使其燃燒的路徑,縱使燒起來都一樣。P主張將木塊排列組織後,加入酒精膏悶出一定的熱點,並緩緩地於適當的保持縫隙之間置入小顆煤炭,彷彿掌握火侯般一股腦的將大把木屑撒進,既是烹又是誘引的讓火苗擴散,馬上移入蓋子,不到三秒「轟」一聲,起來了,起來了,此時就能放入大顆的煤炭及較結實的木頭,時不時照看即可;而Y和娘娘們的升法呢,不能說沒有章法,而是可能有一種從小升到大,就是擁有很多方式能使其燃起,隨便看我一招,看似自在的使用慣常的節奏,內化到不用思考,我就曾聽說D的四歲孫子肚子劃上的那道,是習得升火的痕跡,又快又準又猛的讓人來不及理解,至於何時再把溫度承襲,不停的保持下去,對當地人來說,宛如內建的溫度計,火,是一切的源起。

0 意見:

張貼留言